春秋时期,地处江汉之间的楚国日渐强盛,控制了西南面和东面的许多小国和部落。在楚文王时期,楚国开始北上向黄河流域发展,攻占了申(今河南南阳北)、息(今河南息县西南)、邓(今河南漯河市东南)等地,并使蔡国屈服。楚成王时期,齐国崛起,齐桓公称霸中原,楚国难以再向北扩张。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霸业衰落,这时楚国乘势向黄河流域扩展,控制了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小国。公元前 638 年,楚军在泓水之战中打败了宋襄公,开始向中原发展,期望成就霸业。
正当楚国图谋称霸中原之时,地处今天山西西南的晋国也逐渐强盛起来。公元前636 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称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实施一些改革措施和外交活动,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
早在晋文公即位的那年,周襄王遭到他兄弟叔带勾结狄人的攻击,王位被夺,晋文公及时抓住了这个良机,平定了周室的内乱,护送周襄王回到洛邑。周襄王以晋文公勤王有功,便赐以阳樊、温(今河南温县西)、原(今河南济源西北)等地。晋文公遂命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经营这一对争霸中原有战略意义的地区。由于晋文公抓住了“尊王”这块招牌,在诸侯中的地位大为提高。晋国势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楚国的不安。楚国急于想阻止晋国进一步向南发展,而晋国要想夺取中原霸权,就必须同楚国较量不可。因此,晋、楚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