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偶然发现,他用来煮中药的龙骨上刻着一些文字符号。所谓龙骨,就是年代久远的兽骨、龟甲。
王懿荣发现龙骨上刻有文字符号的消息,不久在北京古玩圈中传播开来,王懿荣等人开始四处收集刻有神秘符号的龙骨。
次年,王懿荣在庚子国难中不屈殉国,他的好友和同道继承其遗志,逐渐解开了龙骨之谜。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等金石学家经研究发现,这些符号是商朝人占卜时刻在甲骨上的卜辞,其中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当时的人物、世系、天文、地理、农业等。
龙骨上的文字从此被称为甲骨文,作为汉字的起源,这些无声的刻痕,将中国的信史上推到了3300多年前。相较之下,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早已在公元前4世纪消亡,尼罗河流域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也成了死文字,唯有安阳河畔的中华文脉传承至今,不曾断绝。
而甲骨文的来源指向了一个地方,即龙骨的发现地——安阳西北部小屯村一带。1928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派出李济为首的考古小组来到安阳,对这一历史遗址进行举世瞩目的科学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