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意象”一词实际上由“象”发展而来,经过了“意”与“象”的并置,到“意象”合为一词,不论是《周易·系辞上》中的“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象”,还是发展到后来文学、诗学中的“意象”,重点在于“意”、“象”是媒介而并非目的。“象”的取舍、组合、变形都由意念作为统领,“意象”中情与景,人与物浑然一体。“意象”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象”,也可以是艺术加工想象的“心象”。比较而言,西方的意象派多写实,中国的“意象”多写虚,西方的意象派侧重形而下,而中国的意象多侧重形而上,所以要注意把两种“意象”区分开来。
[1] (汉)许慎:《说文解字》(现代版),523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504页,济南,齐鲁书社,1979。
[3]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518页,济南,齐鲁书社,1979。
[4] 参见《老子》,二十一章。
[5]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303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
[6] (宋)吕惠卿:《庄子义校集》,汤君集校,234页,北京,中华书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