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正是通过这样的“政教合一”,社教社才得以突破那些昙花一现的专业学会宿命,将分散在全国各地、各界的力量聚合在一起,成为国家从形式统一向实质统一过渡的侧影;这种密集的、自由的学术论争互动,使得乡村建设、地方自治等社会热点楔入社会教育话语体系,对学术共同体成员进行潜移默化的学科规训,生产社会教育学术精英,由此构建了社会教育学术秩序。
[1] 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田正平、肖郎:《中国近代教育家群体特征综论》,载《教育研究》,1999(11);林良夫:《民国时期教育家群体特征论析》,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张剑:《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科学社领导群体分析》,载《史林》,2002(1);康绍芳:《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群体社会结构特征探析》,载《高等教育研究》,2014(1);项建英:《民国时期大学女教师群体形成及其特征》,载《高教探索》,2017(9);Norman Woelfel,Modern of the American Mind: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Social Attitudes of Seventeen Leaders in American Education,New York:Colombia University Press,193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