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年八月,烟台谈判正式开始。
威妥玛率先发难,问李鸿章道:“马嘉理之事,地方官员必须承担责任,我要求你们严格审查,并且保证不能再出现此类事件!”李鸿章闻言,只得点了点头。
随后威妥玛又问道:“那么增设通商口岸,免收货物厘金呢?贵国能否答应?”
李鸿章对于威妥玛的种种要求,不敢轻易决断,当即回答:“请容我回去商议。”
深夜,李鸿章就当天谈判内容请教赫德,赫德见李鸿章忧心忡忡,肯定是担心谈判内容会有损大清颜面,如果不答应,威妥玛一变脸,这次谈判必将失败,为了安慰李鸿章,赫德便胸有成竹地回答道:“不必担忧。只要你与我在一起工作,就会毫无困难。在我俩事先未取得一致意见以前,你不必言,不必行,不必允诺任何事情。那么,你又会有什么危险呢?”
后来在赫德的中间斡旋,双方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李鸿章无奈至极,面对窗外的港口处,停泊的各国舰队上黑洞洞的炮口,他最后基本同意了威妥玛的绝大部分要求。于是在九月十三日,《烟台条约》正式签字。
随后清政府决定派兵部侍郎郭嵩焘前往英国道歉,但是大臣们心想,堂堂天朝,派大臣去英国道歉实在有损国体,为了保全国体,清政府打算任命郭嵩焘为中国驻英国大使。此举意在表明,郭嵩焘的英国之行不是去道歉,而是代表政府出使英国、递交国书的前提下去表达对死者的慰问,这样有助于保全国体。没想到他出使英国的消息一经传出,他自己还没什么反应,他的家乡百姓竟然很是气愤。他们把郭嵩焘的“出使番邦”看作是湖南人的奇耻大辱。相传,当时湖南正要举行乡试,考生们居然想考试之前,集体去捣毁郭嵩焘的住宅。有人甚至还编了一副不无恶意的对联对他进行讽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